分享给好友
请选择您要前往的站点浏览内容
城市并非只是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承载着一个它曾经有过的现实。这实则是一种隐喻、一个预言、一段故事抑或是闪现的灵感......故而,这次展览通过多位艺术家的创作尝试,探寻出一座城市丰富的历史以及可见的机遇,强化出城市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种想象空间的舆地。
《沣水研究计划》基于两条线索而展开。首先是有关西安的“地理历史”研究。从2016年起发起“西安角”项目伊始,延续至2018年的“城市地理:一场关于西安历史的想象”,都是通过“西安”这个“地方” 的概念而展开其相关历史地理的研究型策展。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去找到一条暗含在历史、人文和当下三者之间的线索以及一些具体的语言性差异,尝试展现出在社会中的诸多相互链接的生态系统。对程式化的“全球化地方感” 的形式做出一定的反思。
熊文韵曾在国内外多个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展,但对于她的个案研究和梳理还远远不够。自“流动彩虹”项目之后,她的艺术一直离不开与社会交流,与普通人的对话,在艺术社会学还没有成为流行的中国,她以一己之力创造出跨越社会和艺术的桥梁,体现了艺术对于社会的价值。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观看这些作品时,不仅希望能重新看待熊文韵的作品的外在和内在意义,还能在性别上、地域上和精神信仰上更为包容和坚定。
我们并未设立特别的标准去选择和邀请参展的艺术家,直觉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在西安的社会文化框架下锁定涉及流行现状的艺术实践和作品,协助我们去物色那些运用当代手法探索和凸显当艺术生态的创作者。 我们展示的艺术作品或许并不那么通俗易懂,但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它们具有当今日趋商业化的艺术界所推崇的表面价值无法衡量的意义。
“出土(unearthed)”是经常出现在博物馆中的词语,它用于描述深埋于地下的文物如何被发掘的过程。此展览中,连字符将词语拆分为单独的部分,给予了这种破土而出状态的深一种更丰富的含义:揭示了艺术性, 由土坯到精致人形作品创作的转化,而使用从土壤和植物中获取的泥土、石头、 颜料和石墨的过程,灌注着人们创造艺术的努力。相似的,纸张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想象力就在此上涌现。同时, 艺术家也通过肖像创作为通常隐于幕后的工作人员赋予了更为清晰的“面孔”。
展览关注和讨论当代绘画中出现的几种趋势和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提出是基于西安这座城市及其艺术生态,展览通过对艺术问题的梳理,去发现西安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联性,通过作品,把点状的个体现象串联成为一种学术指向。在展览呈现上将西安和数量相近的外地艺术家并置,以对应的方式说明尽管西安处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缘地带,但同样呈现着今天艺术的景观和问题 , 这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现状没有本质的区别。
“艺术于我而言” 是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98 级、99 级毕业十余年后的一次集体梳理与回望, 希望展现接受艺术专业教育并身处今日发展迅速的中国的参展者,在毕业十余年的时光中,所学艺术专业和个人轨迹之间的关系,也包含对中国现今传统艺术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的理性思考,通过多样化的作品和对校友就艺术意义问题的重新发问,在当下引起大家对艺术的丰富性与包容性的讨论。
我们今天关于绘画最大的疑问,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当代的。过去以媒介和形式为中心的绘画判断系统变得岌岌可危。如果绘画经验仅仅变成对线条、色彩和笔触的单向追求,那么它们就很难产生问题,也不解决问题。视觉是绘画的副产品,作为颜料、布面两层物质的复合体,我们更关注参展的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这一手段传递复杂的当代经验。
绘画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当代画家的创作只是在不断重复历史吗?这正是展览“与绘画有关”试图探索的问题。以六位已被认可、正处于事业中期的画家的作品为例,他们的风格和艺术语言提供了探索绘画的力量与生命力的可能性。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表达媒介,绘画仍然富有生气,即使在很久以前就有人预言了它的“终结”。